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鯉魚潭三櫃圳旁的香茅寮

此照片由潘大州攝於1960年代左右,為苗栗鯉魚潭村三櫃居民吳洪進耆老於前上圳(三櫃圳)所建造的香茅油提煉廠,當時稱之為「香茅寮」,其舊址約位於龍門橋前方約15公尺的路標下方駁坎處。

1950、60年代,香茅油的價格因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增而攀升,帶動台灣香茅產業的發展,苗栗三義鄉的生產量更居全台之冠。隨著當時的產業趨勢,鯉魚潭村民們也紛紛砍伐自家山坡地上的樹木,改種植高經濟效益的香茅草以換取更好的報酬,在全盛時期,聚落中甚至有超過25處以上、如圖中所示的香茅油提煉廠。

據村中耆老回憶,1950年代香茅油價格最高時,1台斤油比100台斤的稻穀價格還高,而且香茅草一年可收成三至四次,一甲地一次收成約可提煉60至100台斤之香茅油,在香茅油價格最好的期間,甚至有「一桶香茅油換一間民宅」的說法,由此可大致揣想當時香茅油利潤之龐大。鯉魚潭村江貴福、陳三美、彭增福三人為當時香茅種植面積最廣的村民,每人皆種植5至6甲地以上,成了聚落的暴發戶,據村民回憶,當時三位耆老經常說他們「半夜作夢都在數鈔票而且數不完」。直至民國56(1967)年人工合成香精問世,香茅油價格大跌,聚落居民放棄種植香茅草之後,鯉魚潭村的山地才又恢復為翠綠的樹林。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番仔城記憶》,苗栗: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2016。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潘大州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