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31卷,由林書妍、陳右人與阮素芬等五位研究人員共同發表之「白毫烏龍茶製作品種及比賽茶等級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之相關性初探」研究論文。
研究結果顯示,構成白毫烏龍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特徵成分主要為芳樟醇氧化物 (linalool oxides)、去氫芳樟醇 (hotrienol)、香葉基丙酮 (geranyl acetone) 及反式-β-紫羅蘭酮 (trans-β-ionone)。採用可辨別共41 個化合物之相對比例含量以不加權平均重法 (UPGMA) 進行群集分析,由質與量的分析皆顯示,二次代謝產物可清楚表現遺傳質的親緣關係,以青心烏龍、臺茶12 號與臺茶13 號製成之白毫烏龍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組成較近似,而臺茶17 號與白毛猴兩者較為相近。
使用2011 年(民國100年)苗栗地區比賽茶樣探討比賽等級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相關性,等級直接以比賽評定結果定義。等級較高者具有相對較高含量的芳樟醇氧化物、去氫芳樟醇及水楊酸甲酯。正向逐步迴歸分析結果顯示,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吲哚、反式-β-紫羅蘭酮及α-法尼烯與感官品評結果相關性較高,為對感官影響力較明顯的特徵化合物。
根據感官品評的結果,作者認為增加科學儀器的分析結果,瞭解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組成關係,對於品質的管理或改善,將能提供更全面的參考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