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31卷,由楊美珠、陳右人與黃謄鋒等五位研究人員共同發表之「包種茶低濕乾燥過程中凝結水生成量與其揮發性成分之變化」研究論文。
本研究以茶業改良場研發之低濕乾燥機,乾燥四種製程中之臺茶12 號條型包種茶,調查與分析其凝結水生成量及其揮發性成分變化。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凝結水在乾燥開始10分鐘後即形成,愈接近製程末端者,生成量愈少。殺菁後,不同含水量包種茶進行低濕乾燥所得之凝結水,均含有包種茶特有香氣成分linalool oxide、indole、cis-jasmone、nerolidol 或geraniol,顯示這些在乾燥過程中減少的揮發性成分,可與水分子結合,在低濕乾燥時隨水析出,而產生具茶香的凝結水。因此,可在包種茶殺菁揉捻後即開始收集,以獲得最大產量。若以揮發性成分為指標時,應在包種茶殺菁後進行低濕乾燥,可收集品質較佳的茶香凝結水。然而,有關茶香凝結水香氣品質,仍需進一步進行揮發性成分定量分析或感官品評鑑定後方能確定。
茶葉中的揮發性成分大都是在茶葉加工過程中轉化而來。臺灣地區產製之部分發酵茶,特別是屬輕發酵茶的文山包種茶,一向以其獨特清新優雅的花香著稱。因此,如何透過加工過程,將其不好的揮發性成分減低,使香氣成分增加,十分重要。綜合研究結果顯示,具茶香的凝結水,其與坊間「純露」特性類似,若能善加利用,必能提升茶葉附加價值。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