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社子弟的生活和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的信仰是分不開的,因為他們都被奉為傳統戲曲的祖師爺與守護神。雖然他們各自在民間的北管發展史上,分屬於曾經激烈對立的音樂流派¾¾福祿與西皮的崇奉對象,但是因為林口的北管子弟兼學兩家,因此兩者皆成為本地軒社人的重要心靈寄託。
對子弟軒社而言,奉祀神明是很嚴肅的事情,神明就是神明,不是拿來「創作」的對象。然而對於藝術家與人類學家,人的存在讓它除了是文獻上的文化連結、歷史記載,更多的是承載「生命形式」的轉化。從而在這些各自的傳統中釋放、串聯,還有個軒社之間交陪的意義。透過藝術創作產生強烈的抓地力以及臺灣文化傳承再造的可能性,搜神記搜羅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舊文化的想像新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