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景美1982年景美溪堤防工程完工

景美1982年景美溪堤防工程完工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景美1982年景美溪堤防工程完工

景美、木柵地區由於景美溪由東北流經本區,並於西南方向流入新店溪,將近一半地區臨景美溪,每當颱風暴雨來時,沿岸水患不斷。在歷史記錄中,自日本時代初期至戰後1980年代,有許多水災記錄,如1924年大水災、1960年代-1980年代木柵政大周邊大水災。

為有效防治水患,於1967年代到1981年代,沿景美溪興築堤防防洪牆共1994公尺,土堤5865公尺,並於景美周邊建設多處設抽水站,如景美附近埤腹抽水站於1984年完工、景美抽水站1982年完工。

由於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人口迅速增加,土地需求加大,也促使防洪工程加速進行。初期以建堤防預防洪水淹入社區,同時建設多處抽水站,將社區雨水抽入河川內。而後發現河川淤塞,易使河水暴漲,於是1990年後,開始進行河川疏浚,使河川容水量擴大,加大預防水患。

當堤防工程與抽水站完工以後,景美溪沿岸水患稍緩,由於堤防設施完工,往年河川地也就變成公園綠地,如景美河濱公園、福和河濱公園(改名為溪洲河濱公園)、景美萬慶公園、萬和一、二、三號公園等,皆是如此誕生,對景美地景地貌改變產生巨大影響。

在地圖右側1991年版地形圖上,明顯看到河堤內的景美河濱公園有許多綠地及設施。


地圖來源: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網站「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民國69年版及80年版地形圖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撰寫者
顏文魁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