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清朝中葉(乾隆3年,西元1738年)的龍山寺,雖然是由福建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早期是福建三邑人的信仰中心,但歷經清代、日治時期與民國等時代的變遷,漸漸融入在地文化,與民間信樣的道教合而為一,慢慢也擁抱各種族群,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建寺以來伴隨艋舺人每一個晨昏,為在地人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信眾心靈寄託的所在。照片提供者一直覺得龍山寺是他們一家人的信仰中心,在喧囂繁華的萬華市仔當中,龍山寺的廟埕既是一方寧靜清雅的休憩地,也是童年的遊樂場。午後到傍晚,大人們經常帶著自己家中的孩子到廟埕追追跑跑,把岩片地板當成跳房子遊戲的格子,與鄰家小鬼們玩得不亦樂乎。現在龍山寺前熱鬧起來,觀光客魚貫進出,格外令人懷念起那時伴著梵唱、薰煙、以及孩子們嬉鬧笑聲的光景。
圖為孩子坐在三川殿前的石雕裝飾上,這可說是周邊地區的孩子的共同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