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治10年(1871年)淡水同知陳培桂修《淡水廳志》〈卷三‧寺觀〉中記載:「龍山寺:一在艋舺街,泉州安海分派,乾隆三年建。嘉慶二十年地震僅存佛座。楊士朝黃朝陽等捐建。士朝子孫助續成之。同治六年郊商重修」。
此後,龍山寺超過半世紀未經整修,直到日治時期才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三次修建,其工程規模之大為台灣歷史首見。這次重建,總計全寺面積達到一千八百二十八坪,建坪六百二十二坪,廟體從原本的三開間小型寺廟式建築,轉變成五門、十一開間、三進帶左右護龍的宮殿式建築,一時之間名聞全台,不但奠定了艋舺龍山寺現今的格局與樣貌,同時也一舉將艋舺城推上台灣歷史舞台。在當代建築工藝上,更推升了台灣寺廟建築的新時代里程,影響無遠弗屆。
照片中三川門上的「龍山寺」廟名匾,以巨幅鑿花木框上青龍帶左右雙龍透雕,紅底金邊金蔥書體,與華麗的三川殿簷廊鑿花木作合成一體,氣勢渾厚。
黃適上,1971年出生於艋舺河岸露天歌場「河乃莊」,為台北知名文史工作者、業餘攝影家。黃適上鏡頭聚焦在地文化,從對家鄉的熱愛發出關注、探討與疼惜,以主觀的價值觀轉化為直覺的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