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位置是龍山寺觀音正殿屋簷下方的小木鑿花裝飾藝術。照片中是正殿雀替插角的齣頭:《白虎堂》,為北宋名將楊六郎大義滅親,怒氣欲斬其子楊宗保,穆桂英陳情救夫的故事,帳內諸將佘太君、孟良、焦贊等紛紛力勸,最終赦免其罪,穆桂英立狀允破天門陣的精忠節孝故事。
正殿與三川殿的作品相同,都具有集台灣寺廟藝術於大成的地位,雖然正殿做成年代與匠師都比三川殿晚了至少一個世代,但集結當代匠師之廣之精,精采程度絲毫不減,公認是台灣傳統寺廟建築中匯流百川的木雕最高藝術殿堂。
中殿木作雕刻成於1955年,在戰後重建時邀集兩大名家:負有「龜理司」美譽的台灣北部匠師黃龜理,以及有「海萍司」盛名的福建泉州匠師蘇海萍二人進行一場歷史交會的對場鑿花創作競賽,正殿西側由龜理司主持,東側由海萍司指揮,從簷廊下的樑柱、排樓、雀替插角、圓光、豎材到吊筒、花籃等都刻出琳瑯滿目的當代頂尖之作。這場對場由黃龜理勝出成為榮任正殿內觀音神龕的監造司,蘇海萍則製作神案。
黃適上,1971年出生於艋舺,為台北知名文史工作者、業餘攝影家。黃適上這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此時期已進入在地文化工作者與攝影者無法切割的雙重角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