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信仰生活-天公爐

此照攝於2012年,此香爐以文物方式置於正殿後方迴廊,已卸下歷史任務,香爐上鑄有「己亥年桂月立」,以及「艋舺福德會一仝敬獻」字樣,為西元1959年農曆八月所立。

1959年農曆8月18日,艋舺龍山寺完成歷史上另一次建築重要里程,二戰末期遭炸毀的觀音正殿重建工程落成啟用,該爐即同時開爐之香爐。龍山寺歷史跨越數百年,早期物件具有古典工藝美感,隨著時代的變遷,香爐在藝術、造型、象徵性、材質、工藝技術等方面不斷改變,是見證宗教文明史的重要寶藏,許多古文物至今依然仍在廟堂中使用,為神明與廣大信眾服務。

艋舺龍山寺前後殿原設有七座香爐,近年因應環保訴求,寺方實施減香減爐政策,現今僅留下中庭觀音爐一座。2015年首次減香,先將香爐減至三座,將後殿福德正神、註生娘娘、藥師、月老四座香爐封爐,留正殿天公爐、觀音爐及後殿媽祖爐三座。

2017年,在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大校長楊泮池、台大醫師代表等人見證下,再舉行封爐儀式,進一步將三座香爐減至一座。不過民間對此仍有不同看法,認為對祀奉神明、信仰傳承和民間文化帶來衝擊影響。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適上
  • 貢獻者
    提供者
    黃適上
  • 創作者
    黃適上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2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點
    拍攝地點
    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 (121.4999306, 25.036795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