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攝於2012年,此香爐以文物方式置於正殿後方迴廊,已卸下歷史任務,香爐上鑄有「己亥年桂月立」,以及「艋舺福德會一仝敬獻」字樣,為西元1959年農曆八月所立。
1959年農曆8月18日,艋舺龍山寺完成歷史上另一次建築重要里程,二戰末期遭炸毀的觀音正殿重建工程落成啟用,該爐即同時開爐之香爐。龍山寺歷史跨越數百年,早期物件具有古典工藝美感,隨著時代的變遷,香爐在藝術、造型、象徵性、材質、工藝技術等方面不斷改變,是見證宗教文明史的重要寶藏,許多古文物至今依然仍在廟堂中使用,為神明與廣大信眾服務。
艋舺龍山寺前後殿原設有七座香爐,近年因應環保訴求,寺方實施減香減爐政策,現今僅留下中庭觀音爐一座。2015年首次減香,先將香爐減至三座,將後殿福德正神、註生娘娘、藥師、月老四座香爐封爐,留正殿天公爐、觀音爐及後殿媽祖爐三座。
2017年,在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大校長楊泮池、台大醫師代表等人見證下,再舉行封爐儀式,進一步將三座香爐減至一座。不過民間對此仍有不同看法,認為對祀奉神明、信仰傳承和民間文化帶來衝擊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