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測色技術在茶芽色澤測量的運用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6卷,由范宏杰、鄭混元與古明萱共同發表之「測色技術在茶芽色澤測量的運用」研究論文。

松尾喜義等 (1992) 利用葉綠素計在同一施肥量不同施用方法試驗中測定茶葉生育,結果芽葉的成熟度上有顯著差異,確立了葉綠素計在茶葉成葉的特性評價的可行性。葉綠素計設計原理係利用葉綠素(chlorophyll)吸光量的差異,將葉綠素含量以數值方式表示葉色濃淡,其客觀性甚高。許多學者 (1992-2003) 分別利用葉綠素計和色差計來探討葉綠素含量與葉片氮素含量及葉色濃綠程度的關係。

試驗結果顯示,葉綠素計(SPAD)測定值隨茶芽葉片數增加而增加,葉綠素含量在第三嫩葉也呈現較第一、二葉高,芽葉的色澤亦由黃中帶綠向綠色系的濃綠程度增強。

使用色差計(color difference meter)測量時之標準取樣,為選取適採茶芽一心三葉,測定位置為第三嫩葉左下部位為標準,L* 值平均為32.78 ± 1.99。a* 值平均為-9.38 ± 0.79。b* 值平均為11.60 ± 0.86。對應測得葉綠素a(chl-a)平均值為1.576 ± 0.1996 mg/g。葉綠素b(chl-b)平均值為0.45 ± 0.14 mg/g。葉綠素總量(chl)平均值為2.15 ± 0.34。胡蘿蔔素(car)平均值為2.08 ± 0.57。SPAD葉綠素吸光值平均值為50.66 ± 4.24。利用葉綠素計及色差計以非破壞性測定茶芽芽葉色澤變化時,最佳位置在第三葉位的左側靠中下位置。茶芽葉片的SPAD值及色差計L*、a*、b*值基本能反應出葉綠素含量的水準。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6
  • 時間起
    200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