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6卷,由鄭混元與范宏杰同發表之「夏季枝條留養後剪枝深淺對茶樹產量及產期之影響」研究論文。
本試驗於2002年(民國91年)在臺東縣鹿野鄉龍田臺地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之茶園進行,試驗品種包括臺茶12號及青心烏龍,試驗處理分別為A.枝梢綠色嫩枝條,B.黃綠色稍木質化枝條,C.紅褐色枝條與黃綠色枝條交接處,D.紅褐色木質化枝條,E.褐色木質化枝條(對照),進行不同深度剪枝處理。
試驗結果顯示,藉由剪枝深淺來縮短或延長採摘日數並不明顯,而且很難達到產期調節之目的,其產量調節之效益大於產期調節。全年不同季節處理間產量的變化趨勢如下所述,A處理之產量隨季節呈現逐漸增加之趨勢。B及C處理在各茶季產量呈現較為平穩之趨勢。D及E處理則因初期剪枝較深,可能造成後期採摘面枝條老化粗硬,以致無法再往下剪枝,產量有逐漸遞減之現象。茶樹留養後於嫩梢(A)或黃綠色稍木質化枝條處(B)剪枝有利於調節茶樹產量在春冬茶季的分佈。
臺灣東部茶區由於春冬茶品質較佳且售價較高,夏茶品質較差,為降低產製成本,所以近年來茶園栽培模式,已由傳統慣行之冬季剪枝管理模式逐漸發展調整為夏季留養枝條剪枝模式,雖降低夏秋茶產量,但可顯著提高春冬茶產量及產值。綜合試驗結果顯示,藉由枝條上不同位置之剪枝方式,確實能夠達到產量調節之目的,茶農可依茶園管理之需求而做適當的剪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