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6卷,由鄭混元、范宏杰與陳信言共同發表之「利用剪枝時期調節東部茶區茶樹留養與生產循環週期之技術研究」研究論文。
臺灣東部茶區調整剪枝時期對產期有明顯的影響,遲至秋分再行剪枝,產期有冬、晚冬、早春、春及夏茶。立秋剪枝之採摘週期與秋分呈現相同之趨勢,而且可多收一次秋茶,也可再收一次夏茶,並不影響下一輪的留養時間,至少能留養2個月。
季節處理間以春冬茶產量最高,有效的達到產期調節之目的。臺茶12號依此模式調節,可同時採收晚冬及早春茶,處暑或白露剪枝只能收早春茶。青心烏龍僅能收早春或晚冬茶各一次,但樹勢良好者同時可採收早春及晚冬茶兩季,也是以立秋有較高的產值,兩品種趨勢相同。同時可採收晚冬及早春茶之模式,由於早春茶已較晚採收,茶價也較低。處暑或白露剪枝可能因夏茶產值較低或採收後易造成枝枯而不採收,致下一輪留養時間過長。
東部茶區全年平均氣溫較高,茶樹年生長期長,由於氣候上之差異,即使其他茶區冬季茶樹休眠時期,仍可產製晚冬及早春特色茶,因而聞名全國且供不應求,為東部茶區茶農獲益最高的茶季。因此,如何增加晚冬及早春特色茶產量與品質,即關係著茶農收益的多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