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不同製程處理對臺茶18號紅茶化學成分變化之影響

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5卷,由黃正宗與柯淳涵共同發表之「不同製程處理對臺茶18號紅茶化學成分變化之影響」研究論文。

本研究以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所選育之紅茶品種-臺茶18號,進行傳統條形紅茶製造。在製程中對揉捻及發酵二段製程進行「時程」控制,以60、90及120 min揉捻(R)時間,配合60、90及120 min的發酵(F)時間,分別製得R60-F90、R60-F120、R90-F60、R90-F90、R120-F60等五種紅茶,與新鮮茶菁比較。

試驗結果顯示,各化學成分中,春、夏茶的總游離胺基酸、咖啡因及春茶的總可溶成分等各處理間無顯著變化;但是夏茶的總兒茶素隨揉捻處理時間增加而有下降的趨勢;春茶則無顯著差異且無明顯之變化趨勢;總多元酚類在春、夏二季僅部分處理間達顯著效果;茶黃質總量在夏茶時,當揉捻時間增加,茶黃質總量有增加之趨勢,其中以R120-F60處理最高,含量為11.98 μmol/g;此外,揉捻時間增加同時也有助於紅茶總水色百分比提高。

綜合試驗結果顯示,揉捻製程對茶黃質總量變化的影響高於發酵製程,據此推斷揉捻製程對紅茶品質具有極高的關鍵性。所以在製造紅茶時,揉捻與發酵時程調控時,作者建議應以優先考量足夠的揉捻時間為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賴正南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5
  • 時間起
    200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