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刊載於臺灣茶業研究彙報25卷,由胡智益與李志仁共同發表之「小綠葉蟬與三輪薊馬吸食茶菁製作之白毫烏龍茶揮發性成份比較」研究論文。
本試驗利用茶樹品種青心烏龍為材料,採固相微萃取法,經GC/MS分析鑑定,比較小綠葉蟬及三輪薊馬危害茶菁製作之白毫烏龍茶的揮發性成份,小綠葉蟬危害組的成茶具有多量Linalool oxide (furanoid type)、Linalool及Benzaldehyde;其次為Linalool oxide (pyranoid type)、Methyl Salicylate及2-Phenylethanol,應為小綠葉蟬與三輪薊馬危害茶菁後,製成成茶之差異揮發性成份。本試驗同時發現在三輪薊馬危害組的成茶樣品含有2,6-dimethyl-3,7-Octadiene-2,6-diol,且與小綠葉蟬危害組無顯著差異存在。
據中國大陸學者指出,不同蟲害危害茶芽後會產生特異性的揮發物,而此類型揮發物又會吸引該害蟲的天敵前來捕食,可說是一種間接抗蟲機制。
綜合研究結果顯示,有關2,6-dimethyl-3,7-Octadien-2,6-diol (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 是否確實為小綠葉蟬危害茶菁後產生的專一性產物,仍待進一步試驗持續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