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張照片於民國55年(1966)12月拍攝,當時正逢柑橘的採摘旺季,圖中呈現台北縣三峽鎮柑農正開心採收的情形。
台灣位處柑橘經濟產區內,日照、排水、通風較佳的山坡地正適合柑橘的栽種,而盛產柑橘的三峽,正具備這些極佳的地理條件,年產量約一千三百餘萬公斤,是當時國家重要的外匯來源之一。
這個重要的經濟作物,早在清末便有由大陸華南地區移植柑橘幼苗到台灣培育的紀錄,但因果實價格過於低廉,農民普遍不願費心栽種;日治時期,日本輔導農民栽種技術與銷售,也因此開啟其外銷發展的契機;光復後,政府持續提升柑農栽種與管理技術,並開發新品種、研究增加產量等產銷相關問題,民國45年(1956)後,柑橘外銷產量逐年增加,當時便已穩定的出口至鄰近的新加坡、香港、琉球等地,以桶柑為主要外銷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