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國51年反共義士向國人報告投奔自由過程

照片為民國51年(1962)8月,由台北縣政府攝影官所拍攝。站在講台上發表演說的是駕機投奔自由的反共義士劉承司,當天(8月15日)與另外兩位義士高佑宗和邵希彥,在板橋鎮中山堂報告投奔自由的經過及大陸共匪暴政,現場參與的民眾情緒高昂、反應熱烈。

反共義士一詞首次於台灣出現,是在韓戰期間(民國43年,1954),由韓國仁川港搭美軍艦艇來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這一天為1月23日,也是一二三自由日的由來;後於民國50至70年代(1960至1980年代)左右,當時政府設置了各種安置、獎勵辦法,將逃離共產黨、投奔自由台灣的中國人民列為統戰樣板,特別是駕機、駕船來台的反共義士,發放高額的黃金獎勵。

照片中的劉承司就是在民國51年(1962)3月3日駕米格-15戰鬥機,從浙江路橋起飛降落桃園的投奔自由者;而高佑宗、邵希彥則是在民國50年(1961),駕民用螺旋槳飛機噴灑農藥時,從山東飛往韓國濟州島,再轉往台灣。在那個時代陸續有駕機或是劫機來台的投奔者,但至民國80年(1991)政府終止動員戡亂後,反共義士便成為歷史名詞。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藍適齊(2014)。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台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東亞觀念史集刊,第7期。檢自:http://140.119.115.26/bitstream/140.119/100823/1/410858.pdf;阮大正(2015)。兩岸史話-一二三自由日與反共義士。旺報。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4001084-260306?chdtv
  • 撰寫者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2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