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五股鄉長陪同台北縣蘇清波縣長訪視當地軍眷村

照片為民國56年(1967)4月由張厚甫先生所拍攝。台北縣長蘇清波因關心縣境內軍眷村生活環境之改善,特別帶領縣府相關人員,由五股鄉長陳光明陪同,一行人深入五股鄉軍眷村內訪視,並與居民閒話家常。

眷村在台灣是一種獨特的在地文化,其特有的歷史背景,原則上是指民國38年(1949)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為隨其撤退來台的國軍及眷屬,所安排或興建可居住之眷舍。作者莊勝傑在《戰後臺北市眷村之形成與變遷》中提到眷村的發展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老眷村時期(民國34年-民國45年,1945-1956)、新眷村時期(民國46年-民國69年,1957-1980)、舊制眷村改建時期(民國69年-民國86年,1980-1997)、新制眷村改建時期新制眷村改建時期(民國86年後,1997年後)。

拍照當時,五股鄉已有三個軍眷村,分別是民國54年(1965)興建完成的貿商二村,由台灣省進出口貿易商公會捐款興建,民國54年(1965)完工的陸光一村,由中華民國婦女反共聯合會募款捐贈,以及民國53年(1964)興建的大運新村,這個小型的眷村則由國防部運輸署管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何思瞇(2001)。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縣政府文化局:榮民文化網。閱讀眷村。檢自:https://bit.ly/2pLN2ww;莊聖傑。眷村的形成與變遷。檢自:https://bit.ly/360o6Sz
  • 撰寫者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創作者
    張厚甫攝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7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