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鶯歌街長率官員迎接海山郡守參加聯合男女青年查閱時合影

此為昭和15年(1940)11月,海山郡守率領官員前往鶯歌街參加聯合男女青年查閱時,街長蔀辰太郎率領役場官員迎接並拍攝的紀念照片。

青年團的任務繁多,例如協助政令的傳達、防疫工作等,戰時青年團更成為總督府有效動員青年投入後方協力工作的統制組織。

日本在明治維新(1868–1912)之後,結合了本土傳統的「若者制度」村落青年組織,和近代歐美青年團體的特色,發展了地域社會的青年組織:青年團。大正3年(1914)時青年團制度傳進臺灣,在城市和鄉間對青年進行社會教育工作。昭和5年(1930)9月,總督府有感於青年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各地青年團體的風起雲湧,為了整頓青年團組織,頒佈「青年團體設置標準」,目的在專門修練青年身心,育成忠良國民之資質,培養愛鄉愛國的地方中堅青年。官方在臺灣中等教育普遍缺乏的情況下,賦予青年團銜接初等教育之後的國民教育任務,加強補習和產業兩方面的教育,希望藉此將日語、日式精神以及初級技術能力普及於臺人青年,塑造出日人要求的標準殖民地人民。日治時期存在於臺灣各地的青年團不僅是地方青年的社會教育機關,同時進行各種社會事業。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