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鶯歌街樹林公學校學生於大禮堂聽講

照片為鶯歌街樹林公學校學生們於大禮堂聽講情形。

日本統治臺灣之前,臺灣並沒有近代化的學校,總督府為了統治的需求,期望台灣人能夠學習利於殖民者統治的必要知識,而開始著手規劃臺灣人的教育制度。日本政府利用這一套教育體制逐步地將台灣人民日本化,納入到現代的國家體制之中,更重要的是透過學校教育,灌輸臺灣人效忠日本皇國的觀念,將臺灣人形塑成所期望的公民。

日治時期的學校除了知識的傳遞,也鼓吹愛國心,由於臺灣是異民族之地,因此會特別強調「說國語」是愛國的表現,大正11年(1922)之後,開始有「歷史」課和「地理課」,學習日本的歷史和地理,並介紹日本各項傳統藝術文化,設法讓臺灣人對日本的統治心悅誠服,進而願意加入日本這個共同體,對日本有認同感。 隨著中日戰爭爆發,臺灣進入總動員體制,學校更成為殖民當局鼓吹配合戰爭的場域,學生的生活規範中,每日到校後要向天皇肖像行禮,每天舉行朝會時,全校師生更必須集中在大禮堂聽校長進行訓話,並且遙拜皇居,齊唱「君之代」(日本國歌)、升太陽旗、暗誦教育敕語等,藉此激發學生忠君愛國的思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