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當時民眾在鶯歌火車站歡送志願軍從軍入伍的場面,從旗幟可見,當時應召為陸軍者為小清水斐夫,在出發前往作戰之前,於火車站皆有盛大的歡送儀式,甚至學校也會讓學生及所屬之青年團員組隊前往送行。
昭和12年(1937)7月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和日本正式進入戰爭狀態,台灣於是進入戰時體制,各項制度及設施因應戰時需要而有所調整。當時許多在台灣的日本人官吏、公學校教師等紛紛上戰場服役,初期日本政府並無讓台灣人服兵役的打算,僅是讓台灣人擔任運輸、翻譯,或組織農業義勇團、台灣特設勞務奉公團等,到海外協助作戰。
但在昭和16年(1941)珍珠港事變爆發後,戰役擴大為更慘烈的太平洋戰爭,在日本軍事外擴張需求下,昭和17年(1942)4月,總督府開始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向台灣人募兵。當時受到戰時經濟統制的影響,台灣人生活日益困難,在謀生日艱、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從軍成為一條生路,報名從軍的青年頗多。加以日本政府透過宣傳,向台灣人散佈「大東亞聖戰」的必勝,甚至發動社會精英幫忙宣傳「聖戰」,許多台灣青年受到感染,紛紛前往前線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