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昭和16年(1941)1月時,鶯歌炭業勤行報國隊的勤勞奉仕作業,當時係對坡內坑、樹林、潭底、山仔腳、鶯歌、大湖等礦區附近的產業道路進行為期五天的修補、擴張,以及開鑿新道路的工程。
大正9年(1920),日人山本義信在海山地區經營山本炭礦,開啟了日治時期海山地區煤礦業的經營史,之後陳斐然成立的成福輕便軌道公司在三角湧到鶯歌間鋪設輕便鐵道,鶯歌車站成為煤礦集散中心,且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國際煤炭供應短缺,煤價飛漲,台灣煤礦業因而前景看好,鶯歌當地也成立鶯山炭礦株式會社、海山炭礦株式會社等採礦公司,開採大湖、石灰坑及山子腳一帶的煤礦,顛峰時期年產量多達11萬噸。
鶯歌地區的煤炭碳質脆弱多粉,適合製造火力強的骸炭,深受中南部製糖會社及工廠喜愛,還可供應本地燒窯之需,煤礦業呈一時之盛。為促進當地的煤炭業發展,台陽、三友、三峽等18家鶯歌在地的碳礦公司聯合組織鶯歌炭業會,這是一個煤炭同業公會組織,不僅進行煤炭的開採、運輸及銷售,也會協助當地政府進行礦區道路的修復工程。進入戰時體制之後,鶯歌炭業會更聯合組織勤行報國隊,在地域社會進行服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