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瓦磘溝整治的他山之石-韓國首爾的清溪川

瓦磘溝整治的他山之石-韓國首爾的清溪川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瓦磘溝整治的他山之石-韓國首爾的清溪川

清溪川是首爾市中心的一條河流,全長5.84公里,最後匯入漢江。朝鮮日治時代(1910-1945年),清溪川是貧苦人民的聚集所,每逢豪雨便死傷重。1950年韓戰爆發,大批難民在清溪川興蓋違建,排放生活廢水加速河川污染;隨著都市人口不斷增加,為了解決環境衛生及交通問題,韓國政府1958年開始將市中心區的清溪川加蓋,並於1967年於上方興建寬16公尺的高架道路。

1980年代,因加蓋後帶來的環境衛生問題、高架橋老舊、城市發展停滯,因此開始有清溪川復元的聲音。2003年,在李明博市長大力推動下,清溪川開始進行復原工程,不僅將高架道路拆除、重新挖掘河道,並為清溪川進行景觀綠美化、引進活水,同時興建22條橫跨河道的橋樑,總計工程費用超過300億台幣。讓清溪川重見天日,並成為首爾市中心重要的親水空間及活動場所。

清溪川80%的水都是從漢江加壓抽取來的,20%為地下水。為了維持其水量、水質,一年需耗資2億5千萬台幣維護。水面寬度只有原河面的1/5,平均水深僅40公分;此外,為了不影響清溪川底下的首爾地鐵系統,河床下方及兩側邊坡都舖上不透水層,這正是台灣批評最力的「三面光」施工方式;簡言之,過度的水泥化及人工化,不可能使清溪川孕育出魚蝦能自然存活的生態系。

由於清溪川整治徹底扭轉城市的面貌,也讓首爾市降溫,調節熱島效應,並成為李明博競選總統時的著名政績。然而,就瓦磘溝來說,高維護經費與高度水泥化的河川整治方式,到底是不是雙和需要的呢?


參考資料:

1. 許明正等(2014)《我家後巷有小河—瓦磘溝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台北:開學文化。

2. 清溪川的死亡與再生:我們學到了什麼?https://e-info.org.tw/node/29770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瓦磘溝整治的他山之石-韓國首爾的清溪川 / 撰寫者:永和社區大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2323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撰寫者
永和社區大學
創作者
永和社區大學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4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