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化的發展歷程中,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與工業化有密切的關聯,煤礦的原料開採、加工應用、能源供給等效益,推進社會整體面的進步與聚落的形成,為此煤田調查更為當時開發的重要基礎。其次則是北部煤田是臺灣最古老的煤層,清初以來便有開發紀錄,含煤量豐厚甚至可以提供八斗子和深澳坑火力發電廠所需燃料。
北部煤田在民國時期有詳細的地質調查,係指民國43年9月至44年12月執行的調查工作,由臺灣工礦公司總工程師袁師汾擔任工程探勘隊隊長,借調新竹煤礦公司及臺灣工礦公司的技術人員若干位。
調查成果有利於日後北部煤田的開發規劃,其結果主要敘述砂子園區大致已採盡,儘剩約十八萬公噸的採煤量。番子澳海地煤田尚未開發,調查估計藏煤量約四七六萬公噸,可採部分為二九〇萬公噸。瑞芳二坑焿子寮大斷層以東,可採煤約三六萬噸、瑞芳一坑剩餘可採煤量約七二九萬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