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煤礦的開採回溯於清朝時期,大多是自行挖掘,沒有詳盡的地質與煤田調研,其後英美海軍在臺灣雞籠執行探勘,屬於局部性的淺層探勘,直至日治初期北部煤田調查有詳細的地況紀錄等。民國時期臺灣政府鑒於工業化發展的必須性,進行全面性的開發,且針對大量煤田下令地質調查。
澳底煤田在民國47年進行詳細的地形測量、地質調查、煤層勘查,全數調查完畢約至民國48年6月。成果即尋獲煤層露頭五一七處大部分屬於最下層煤系,煤層厚度約十公分左右,沒有開採價值;一部分為下部系統,在魚行煤礦開採中推估含煤量八萬五千公噸,可採量僅有六萬公噸。
澳底煤田的勘測可以了解可採含煤量與未來開發的必要性,對地方礦坑、礦場與政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