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小型插秧機

小型插秧機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早期水稻的種植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像是栽種初期插秧便需要許多人手,因此都是由鄰近的農民互相換工,大家一起彎腰插秧才有辦法完成大面積的種植,所以早期農業社會都會多多生產增加幫手。在農業機械化的初期,打田有了小牛耕耘機,插秧也出現小型2行的插秧機來幫助農人們,速度猶如數個老手在田中作業一樣,並且每年推陳出行出現4、6、8行的插秧機,面對社會轉型下的農村人力外移的狀況得以舒緩。現在2行的插秧機也還在大型機械無法進入的農地中活躍著。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地點-縣市區
宜蘭縣
撰寫者
許哲賓/宜蘭社區大學
時間起
2018/04/07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