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朝中期發展

同治五年(1866年)5月,英國旅行家柯靈烏(C.Collingwood),在基隆河搭船上溯經錫口有段精彩描述:舢板在一道曲折的彎流緩慢前進,穿過一處異常美麗的鄉野。山巒的高度已變,岸邊長滿草木與綠色的水稻田,而眼前一座長而成層的山突然聳起。我們逐漸接近,在山之前的錫口靠泊。錫口類似沿岸的其他城鎮,但街道比艋舺和滬尾寬。

清同治十年北台第一勝景-劍潭,惜已滅失,圖中太古巢即今圓山育樂中心址


錫口街往上行至南港、汐止、暖暖、瑞芳、猴洞、翻越三貂嶺經雙溪入蘭。基隆河中游原北港社地,因地處台北至基隆通道,也是到宜蘭的淡蘭通道水路運暢行的途中要站,泉州人開發商易繁榮成石碇堡港街,以每日兩次海潮汐至此,而漲退水擊灘石奇觀取名水返腳街。


當時部份開拓移民到此上岸,可抄東面山路捷徑,由保長坑、康皓坑上嶺下至基隆河上游源頭處,現平溪區石底墾荒,甚遠行到宜蘭。而接近上游的暖暖港街,和水返腳街具相同功能,更是早期水運船行的終點站,其碇內東勢坑有一平溪通道,由石洞上五分嶺下平溪的嶺腳十分寮。


三貂大嶺西北面嶺下的基隆河上游段現瑞芳,舊名三爪仔、龍潭堵,有一傳說中的基隆河古河道,朝東北出瑞濱海岸,由河谷山石壁水流沖刷痕跡可証。而瑞芳地名由來,則是清末後,因過溪渡口有一商舖店號瑞芳店,因盛名眾知而成為地區名。基隆河上游三貂嶺西側處,現猴峒站三貂嶺站處之水流成窄小峽谷地形,由平溪流出之水本朝東流至此受山嶺阻隔,轉成朝北流,到暖暖八堵段,則轉西流至台北盆地。


在清乾隆中葉有一說法:土著白蘭開山由暖暖直接入山,攀開山野,經十分寮、楓仔瀨經頂雙溪到三貂地帶。深山中的雙溪平溪區,在清嘉慶初年理蕃知府楊廷理,由新莊糧商林平候協助下,由瑞芳猴洞開鑿山朝山大嶺,下武丹至雙溪口,從貢寮遠望坑上草嶺越大里簡至噶瑪蘭。道光年間平溪為淡蘭通道山野分徑中途路經處,有拓荒者在山中從事取木材、煮栳、打鹿、抽藤,搭建草寮可供安溪茶販入蘭往返途中歇息。


此地東行由平湖越赤山至柑腳城雙溪,由石底朝南行有一徑順東勢格到坪林尾北勢溪上游,又一徑北行上姜仔寮土地公格嶺下石硿仔保長坑至汐止,並可在嶺頂西行經鹿窟下康皓坑及南港大坑至錫口街。從筆者調查中,發現平溪鄉早期移民,來自汐止暖暖較多,其年間由嘉慶草創至清末,因地處偏僻內山,人口少治安差,常遭土匪侵擾。據說每當避難,則用放天燈做信號,流傳成當地民俗特色。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吳智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