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風坑,拍攝於民國99年(西元2010年)間,拍攝者為當時的安全主管周朝南,照片中為新平溪煤礦第一聯絡道風坑一百二十九米處,根據周朝南描述當時復採時,考量人力、物力及時間因素,風坑主要目標為搶通及恢復通風功能為主,只要風能順暢通過,對於風坑的改修並不會要求如同過去礦場應有的標準。
照片裡可見礦工配合坑道地形進行各式支撐的架設,照片中可見最後方運用相思木與撐板運用岩壁兩側進行支撐,前方的三節支撐則是右側配合地形高度,運用半壁腳支撐作為一邊的支撐,另一側與前方安全支柱運用籤木相互固定提高支撐力度。
過去正常應運的坑道並不會出現照片中順應坑道地形而彈性的坑道改修,新平溪復採時,由於坑道已經荒廢多年,內部因坑道多次落磐導致坑道變形、軌道損壞,於改修與整頓上的困難度極高,加上經費與人物力有限的情況下,許多地方根據老礦工的經驗與安全管理員對於現場的安全評估而彈性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