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地點:饒河街221巷,松河路基河四號疏洪水門處。
設置時間:約為清嘉慶年間。
發展沿革
松山原名「錫口」,位於臺北盆地東北方,東南為丘陵地,周圍有四獸山、姆指山、筆架山等山峰綿亙;山麓有基隆河蜿蜒流過,原屬山胞平埔族遊獵捕魚的勝地,景色雄偉秀麗。「錫口」二字係閩南語發音,即平埔族人之所稱之「河流彎曲之處」。錫口的興起就像艋舺和大稻埕一樣,是因為基隆河所帶來的便利水運所致。清道光年間(1821~1851),錫口是艋舺(萬華)和噶瑪蘭(宜蘭)、雞籠(基隆)之間往返的必經之地;而宜蘭、基隆的商品貨物,更需要從這裡轉運到臺北城裡,或順著基隆河到達淡水港口,轉運到大陸銷售。隨著錫口的漸漸崛起,沿著基隆河的錫口街一帶形成港口,其主要的商業活動地點則為頂街(福德宮以南,慈祐宮東側至松山市場)與下街(松山市場至塔悠路)一帶,並於同治年間盛極一時,當時錫口的繁昌,可由其「小蘇州」的稱號得證。後因基隆河開始淤積,至日據時代盛況已不復從前,過去繁華的景象,如今只剩下一個「渡船巷」(饒河街221巷)作為緬懷當時情景的見證。
景點特色
儘管昔日繁盛的渡船頭早已失去其最初的擺渡功能,但隨著市政府於民國九十六年﹙2007﹚十一月十日規劃興建的跨河橋樑—彩虹橋的正式啟用,將此地規劃成彩虹觀光人行橋及親水航運航遊松山碼頭的新地標,讓這一老渡船頭有了新的時代功能。彩虹橋跨越了基隆河,兩端落於松山區的饒河街221巷及內湖區的新明路536巷,具有提高內湖、松山兩地民眾往來,節省繞行的時間,促進兩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功能。另,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規劃了堤外活動空間及景觀設施,錫口渡船頭如今已成為彩虹河濱公園景觀的一部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