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瓦磘溝沿線土地取得問題50年無解

根據永和市智光里守望相助會刊,民國85年9月第42期刊載,《聯合報》民國85年8月21日報導〈瓦磘溝整治邁出第一步〉,副標「土地重劃政策 如何在個人利益和公眾安全取得平衡點 仍需沿線地主協力促成」,報導指出瓦磘溝整治從民國60幾年即在討論,20幾年了卻無進展,主因就是沿線土地取得問題,市地重劃政策因容積移轉率過低,地主不採納,後來地價飛漲,政府財政無法徵收土地,導致整治一再延宕。事實上,目前(2019年)水利局正推動的瓦磘溝沿岸土地綠美化方案,也遭遇同樣問題。


以下節錄報導內文:

「瓦磘溝水患整治談了廿幾年,終於踏出第一步,縣府強力拆除沿線違章建築,民眾期盼政府解決瓦磘溝全線土地重劃或徵收問題。瓦磘溝為中永和容納家庭汙水的天然排水道,河道多年未整治,私人違法擅自搭建、倒置廢土垃圾雜物等因素,影響水流暢行


民國60幾年政策趨向以市地重劃取得拓寬用地,不過當時政府所提出公共設施、建築住宅區比例採低密度開發,容積率只有120,未獲大部分地主同意而停擺。後來改成研議徵收,由北縣政府清查沿線土地,但政府清查土地速度趕不上地價飛漲速度,現在若要以徵收方式取得土地,至少需130元才能解決。


政府財政困難情況下,省政府決定以重劃方式來解決用地問題,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實施土地重劃。省長宋楚瑜交代省住都局朝容積率200的標準來規劃。居民指出,「六十幾年政府規劃市地重劃時,如果多提高一點住宅比例,當時可以不花一塊錢取得整治瓦磘溝河道的土地,但主管機關擔心圖利他人不敢決定,結果問題拖到現在,要花一百多億才能解決,錯誤的政策,比貪汙還可怕。」。瓦磘溝沿線大部分地主都不住在當地,土地重劃政策如何在顧及個人利益與公眾安全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除了政府誠意,更需沿線地主協力促成。」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智光里
  • 地點-縣市區
    新北市
  • 撰寫者
    永和社區大學
  • 貢獻者
  • 時間迄
    1996/09
  • 時間起
    1996/0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