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坑內,照片拍攝於民國99年,此處為坑內一千一百公尺的第二聯絡道風坑內,拍攝者為當時擔任安全主管的周朝南,照片中為原先坑道的上方,上方為落磐嚴重區域的風坑,經過搶通後整理出可讓人臨時通過的坑道樣貌,由於石頭無法搬運出去,因此只能將石頭疊在落磐旁邊,運用三節木支撐與矢木進行安全支撐,三節木為相思木材質,韌性高可承受幾噸重的石頭壓力,此處下方為原先的坑道,上方為風坑,礦場人員將煤巷上仍有路的區域稱作「雙天風路」,以人能夠通過為原則進行整頓。
照片拍攝於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坑內,照片拍攝於民國99年,此處為坑內一千一百公尺的第二聯絡道風坑內,拍攝者為當時擔任安全主管的周朝南,照片中為原先坑道的上方,上方為落磐嚴重區域的風坑,經過搶通後整理出可讓人臨時通過的坑道樣貌,由於石頭無法搬運出去,因此只能將石頭疊在落磐旁邊,運用三節木支撐與矢木進行安全支撐,三節木為相思木材質,韌性高可承受幾噸重的石頭壓力,此處下方為原先的坑道,上方為風坑,礦場人員將煤巷上仍有路的區域稱作「雙天風路」,以人能夠通過為原則進行整頓。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