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棟建築為供奉觀世音菩薩與福德正神之廟宇,為附近區域居民的信仰中心,由廟宇信眾出資所建立,位於廟簷下方的紅磚建築為過去瑞三鑛業公司使用之儲油庫,為過去前方之介壽橋尚未開放卡車通行時,自外地採買的油料需要先行儲存於此地,之後再經由台車或是人力搬運至橋對面或是指定地點放置,介壽橋舊橋體原位於福泉洞正前方,為民國36年時5月完工,為當時李建興先生母親建議李建興先生建設以利提供居民往返於車站至聚落的交通便道,之後於民國50年8月時再次修建增寬之後,便由原本的吊橋形式改為可供卡車通行之橋梁,在之後也是作為卡車從整煤場載運出猴硐地區的重要通道,而在煤礦產業停止生產之後,原本的儲油庫則成為供俸神明與居民的祭拜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