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排灣族鼻笛

排灣族(Paiwan)的分布範圍,北以大武山、南到恆春半島、西到枋寮、東到太麻里及臺東市新園里,包含屏東、臺東兩縣。按照血緣風俗與族群自我分類,排灣族可分為「拉瓦爾」(Ravar)跟「布曹爾」(Vuculj)兩大群系。臺東縣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等鄉,還有臺東市的新園里等地區屬於「布曹爾群系」。現今臺灣排灣族人口總數約102,344 人(民國108年﹝ 2019 ﹞ 9 月)。

排灣族文化中以嚴謹的階級體系、男女平權、長嗣繼承的制度貫穿社會各層面,且在小米收成後舉行「小米收穫祭」。此外,「布曹爾群」每五年舉行一次「五年祭」,迎請祖靈來探視子孫,故又稱為「人神盟約祭」。

臺灣原住民樂天知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是故所使用的樂器,大多數取材自大自然或應用肢體發聲,例如木杵、鼻笛、弓琴、口簧琴、木琴、竹鼓和報訊鈴等,除娛樂、抒情、傳達愛意等功能外,有時也用來傳達訊息。

過去鼻笛是相當普及的樂器,有單管和雙管兩種,均為縱式;吹奏方式為透過鼻孔吹氣,引起空氣柱震動來發音,聲音低沉神祕而悠遠。排灣族的鼻笛,以前是頭目及英雄才能吹奏,後來演變為部落青年取悅情人使用。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徐千惠田調
  • 撰寫者
    高逸豪
  • 貢獻者
  • 創作者
    佚名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