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為11月25日於魚池分場拍攝,學員專心聽著講師授課,授課講師為茶業改良場推廣課課長徐英祥先生(當年40歲),介紹著動力採茶機。
茶業改良場在1971年(民國60年)11月25日舉辦連續5天的「示範茶園耕作技術講習會」,分別舉辦在南投縣魚池分場(11/25)、苗栗頭屋鄉(11/26)、新竹(11/27)、桃園(11/28)與臺北(11/29),總共有178戶茶農參加。
1960年代(民國50年代) 初期起,台灣開始工業化,不久剩餘勞動力銳減,農村勞工大幅轉入工業界,農村缺工嚴重,因此在1960年代中期,大幅推動茶園機械化,尤其是採摘機械化。其中1968年起,開始推動動力採茶,以取代鋏剪式採茶。根據六十一年的茶改場年報指出,當時臺灣已有542台動力採茶機,主要是單人式動力採茶機,進行採茶工作,一天可採收350-400公斤的茶菁,比手採茶效力還高12倍以上,鋏剪採的5倍,舒緩採茶缺工問題。1970-80年代間,改行雙人式動力採茶機,效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