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國64年改進茶色澤試驗

圖為刊載於1975年(民國64年)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民國六十四年年報,由該場林口分場執行之「改進茶色澤試驗」計畫之試驗目的。

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輸日的煎茶經常佔臺茶外銷一半以上,1970年代起,開始受到中國大陸之競爭壓力,因此隨時必須提高製造品質,以維護外銷競爭力。

茶業改良場林口分場在蒸氣鍋爐設備改善後,進行新設備對製造影響之研究,測試蒸氣壓力、蒸菁時間、揉捻時不同溫度、迴轉數、風量及投入量,影響茶乾色澤變化之因素,做為改良煎茶製造之依據。

在蒸菁上,蒸菁時間分別為20秒、30秒與50秒,蒸氣壓力分別為0.25 cm2/kg、0.35 cm2/Kg與0.45 cm2/Kg。在初揉期,測試揉捻機迴轉數為34次及39次,溫度為75℃、85℃及95℃,風量為1、2及3段。在中揉期測試揉捻機轉數為25次及28次,溫度為40℃、48℃及56℃,風量為1、2及3段。在精揉期,測試揉捻機迴迴轉數為54次及58次,溫度為40℃、50℃及60℃。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惟揚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民國六十四年年報,pp162-164。
  • 時間起
    197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