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巡滬

早期先民集體利用石塊玄武岩在潮間帶堆疊一座座石滬集魚,漲潮魚兒四處覓食,退潮來不及跑就困在石滬內。早年一天在石滬魚獲驚人是許多漁人垂涎的「金雞母」,但石滬是有股東的,所以每到退潮巡滬是由滬主優先抓魚,股東抽籤每天輪流由某某股東巡滬。石滬一般都迎潮流方向而建,最深處建有滬房成心型狀,滬尾成彎鉤型指向滬房,魚兒想逃卻又慣性回滬內,小石滬卻藏著大學問。風浪大、潮差大集魚效果好,所以冬天巡滬優於夏天,在不能出海的冬季裡提供另一個機會。全世界石滬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澎湖,全澎湖有六百多座石滬,其中又以吉貝一百零二座最多。(王有森)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王有森
  • 創作者
    王有森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9/08/01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