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30(1897)年,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奉命前往臺灣各地進行「蕃人教育設施之預查」,在這趟公務旅程中,他曾於7月15日至17日造訪昔日稱為「蕃仔城」的鯉魚潭村,也是日治時期有關鯉魚潭村文化風俗的最早記錄。
雖然實際停留在村內做調查的時間只有一天,不過伊能嘉矩對鯉魚潭村的觀察卻相當深入。根據他的紀錄,當時的鯉魚潭村分上城和下城兩區域,一共27戶,132人。村內的居民在房屋和衣著方面已經漢化,且能說漢語,不過與自己族人交談時仍使用族語。除了婚嫁、過新年等傳統風俗的紀錄,他還訪問到洪水傳說以及祖先遷徙的過程,此外,他也紀錄了當地有關日期、時間、節令以及對於我族語他族稱呼的語彙。雖然伊能嘉矩不是第一個拜訪鯉魚潭的外國人,不過他所採集的傳說及口碑卻是前人所沒有紀錄到的,是現今研究鯉魚潭地區巴宰族歷史的珍貴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