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此張照片拍攝地點未知。一處農村裡,居民們正在將收成的穀稻鋪曬在空地上,三名農夫正合作操作著曬穀耙,其中兩名在前面拉繩,一人在後面抓著大耙的木棍,以便變天時快速集中大量的稻穀,以免曬乾的稻穀再次被淋濕。在相片中可看見兩個大草堆,那是由秸桿(收成後作物殘留的莖葉)鋪搭成的「草垺」,草垺是以中央處一支柱子作為支撐點,將曬乾後的秸桿鋪放在柱子旁,在草垺的最上頭會以重物壓著,圖片中的草垺便是以竹簍、枯樹幹來壓著。草垺是傳統農業社會中常見的景象,因為資源有限所以農民們習於珍惜所有可利用的資源,秸桿雖然不可作為人類的糧食食用,但可用來當作生火的燃料、牲畜的飼料,也可以用來編成草鞋等等的物品。草垺在現代社會已經很難見得了,一來是因為農具機械化後,收割機在收成稻穗時會將秸桿絞碎,直接讓秸桿變成肥料;二來是因為現代社會的資源、科技豐足,生火可以直接用瓦斯爐、電磁爐等工具,衣物、鞋子、器皿等物品則以塑膠或金屬製成,比秸桿製成的東西要耐用許多。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