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昭和6年(1931)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日人在臺更積極進行皇民化政策,同時鼓勵國人移居臺灣,進行後期官營移民;臺東因地廣人稀,昭和11年(1936) 日本政府移入59戶日農於臺東街西南約3公里處,興建成立敷島移民村,其範圍包括今康樂、永樂及豐樂3里。原為旱地的敷島,昭和11年(1936) 卑南大圳開通,使該區大片土地皆可開墾耕作,種植以甘蔗為主,收成後可運至附近的臺東製糖株式會社(今臺東糖廠)。同為臺東市移民村的旭村和敷島村最大差異為道路系統,前者皆為棋盤式規劃,街道、房子格局方正,時至今日仍可看出她的原本街頭的雛形;後者道路則彎彎曲曲,而房子座落也沒有固定的方位。
敷島村頂寮(上康樂) 、中寮和下寮三部份,原有道路可連接,互通有無,關係較為密切;唯戰後因豐年機場的擴展而把該道路截斷,頂寮被分隔後,其生活方式與康樂地區可說不大相同。圖為位於頂寮路旁的棄置老房舍,其外牆係採日式建築的編竹夾泥牆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