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美援時代與生日蛋糕

照片拍攝於民國77年(1988),地點在新北鶯歌的居家空間,這是薛宇凡的鶯歌老家透天厝一樓,傳統木製拉門仍常見於這個陶瓷聚落的風景。宇凡的大姊這天生日,邀了談及婚嫁的男友來到鶯歌家中,叫上了自家兄弟姊妹以及表兄弟姊妹一同慶生。傳統漢人的慶生常有延壽之意,通常家中關鍵的慶生常是長輩的大壽,隨著經濟的發展,蛋糕與孩子的慶生具備著家庭或家族感情的連結,而西式生日蛋糕的糕點開始常見於生活。這個不屬於台灣傳統社會的甜食,其實與民國37年(1948)後美國以援外法案提供台灣各項必要資金、設備,美援麵粉是此時代的產物,隨後更提供製造麵粉的機器,甚至遴選烘焙師傅到美國學習糕點製作。民國60年代(1970年代)的烘焙人才訓練大興,也讓市街上的麵包店和糕點店成長,生日蛋糕逐漸成為台灣人的日常。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蕙雯
  • 時間起
    198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