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為純手工製約民國30年代(1940年代)猴硐居民的陶製米缸,米缸的顏色是深咖啡色,主要用來盛放白米,或只是用來蓄水使用,上面覆蓋木板再用石頭壓住以防貓狗、及落灰。
米缸的外觀通常會作出紋路,主要是為了增加摩擦力,在人力搬運的過程中可以避免表面太過平滑,反而讓手抓不住米缸而意外滑落,良好的陶製米缸具有乾爽、防滲透及耐酸鹼的特性,勝過現代塑膠或不鏽鋼製品,更有利於保存食物之風味。
早期猴硐礦業的村落大家的飲食也是以白米為主,每日三餐都以白米飯居多,因此可見米缸在每戶人家中的重要性,每戶家中的妻子早起為丈夫做好早飯及便當,礦工的便當也都很簡單,除了滿滿的白飯之外配菜就是花生、鹹菜、醬菜、蛋、豆干或是自家種的菜,經濟好的人家才會有一些肉片。現在米的保存方式改以塑膠盒或是直接冰冰箱,已不再使用較占空間的傳統米缸。現今有店家拿來飼養小魚,或是用在種植荷花等等的庭院造景上。老一輩的觀念中,米缸也象徵財庫,畢竟民以食為天,米甕是否盈滿也象徵家裡是否富裕,米甕貼張「滿」字寓意為吃不空,即使經濟不好或時運不好,家中米甕也盡量是滿的,象徵米甕不會空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