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拼布被單,製作於民國50年代(1960年代),一件新的「被單」價格昂貴,對當時猴硐的居民而言,是非常捨不得花費的。許多瑞芳地區當地的裁縫店,平日為客人製作的訂製衣常有剩餘的「布碎仔」(台語:裁綘店製衣裁布剩下的大小不一的邊料),所以裁縫店家會免費送給當地親朋好友。這樣的拼布通常會縫製被單。被單皆為雙面拼布為表面;反面通常是較薄且一整面完整的布縫製,反面並不會採用拚布法,如此被單蓋在身上不至於感覺粗糙。拼布法還經常用在製作棉被套、涼被、椅子座墊套、靠枕套等。
這樣的拼布作好的雙人被單完成品尺寸約6x7尺。如果有更小的碎布,也可能會用小三角形或小正方形來拼接。
當時猴硐居民家中多半都有一台「腳踏式車縫機」,所以蒐集碎布回家自己製作是十分常見的。只是,同一張拼布被單,如果用愈小的碎布來組成,難度和時間都會增加,由此可知,當時的人們是十分愛物惜物的,一點也不浪費,在當時也是形成一種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