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為純手工製的陶製醬菜缸,主要用來「醃製醬菜、盛放白米」,甚至用來「釀造醬油」,或只是用來蓄水使用。在早期的年代猴硐居民的生活都還很辛苦,物資缺乏,生活賺錢都不容易,所以都很珍惜每樣食材,將蔬菜醃製以利保存,醃菜過程通常加入許多鹽,猴硐地區的居民多從事勞力的工作身體鹽份大量流失,食用醃菜也能補充因大量勞動所需的鹽分和微量元素等營養。通常在醃製醬菜時會一次製作很多份量,如此才有足夠的份量食用,也會與鄰居好友互相贈送、互相交換各自的手藝。
醬菜的種類,以用芥菜來醃製的「鹹菜」居多。在醬菜醃製脫水的過程中,還會用大石頭放在醬缸裡,用石頭的重量將葉菜中的水份擠壓出來。
如果是用來釀造醬油,通常會用蒸熟的黑豆,日曬乾燥後,再加上鹽巴,最後再放入醬菜缸來發酵製作出美味的醬油,壺底油是醬油中品質和風味最佳的醬油,所以很多人都會拿來沾比較昴貴的雞、豬肉來調味使用。醬菜缸的外觀通常會作出紋路,主要是為了增加摩擦力,在人力搬運的過程中可以避免表面太過平滑,反而讓手抓不住醬菜缸而意外滑落。醬菜缸的顏色是深咖啡色,在現在許多老街的老店走廊,都會看到這樣的陶製小缸,反而用來裝飾居多,像是在迪化街也能看到有店家拿來飼養鯉魚,或是用在種植荷花等等的庭院造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