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本時期的行政管理思維解讀

這是日本時期的戶口名簿,由新北樹林居民張蕙雯提供。這是民國78年(1989)從南投縣名間鄉戶政事務所申請。日本時期所遺留下的戶政資料,全部以人工工筆的書寫方式記錄下戶、人口轉移、養子親生以及各類除戶狀況,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這些登記在冊的資料一併移轉為國民政府的戶政體系存檔保管。

戶籍資料的解讀可凸顯當時日本時期的行政管理思維,其中幾個項目:(一)現住所,指該戶的居住所在地。(二)「本居又ハ本國住所」指的是本籍地或本國住所,及戶籍/口所在地,一般多直接用「現住所」註記。(三)族稱,指的是世襲身分的註明,但此僅限於日本人,臺灣本地人在此欄則為空白。(四)戶主トナリタル年月事由:係指成為戶主的時間與原因。(五)上方大欄為的事由,則多是詳錄成為戶主的原因,如婚姻、出生、死亡、轉籍、寄留、變更姓名,及犯罪罰則等項目。(六)下方小方格註記種族,則是以生父的種族來認定'如福建人簡稱為「福」、廣東人為「廣」、熟番為「熟」、生番為「生」註記。(七)阿片吸食欄位,是經政府特准吸食阿片煙膏者,以「阿」、「鴉」註記。(八)纏足欄位以女性為主,纏足者填「纏」;解纏足者以「解」註記。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蕙雯
  • 時間起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