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大開學》第二十期-晏陽初學院~平民教育鄉村重建

  本文刊載於2004年9月出刊的《社大開學》第二十期,作者為鍾怡婷,時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農村型社大推動小組成員,現為農委會「台灣農村社會與文化調查計畫」研究員之一。本期《社大開學》為農村社大專刊,在封面就以斗大標語寫道「抵抗與再現:農村社大作為一場社會運動」,《社大開學》總編輯林孝信亦在內文中闡明社區大學推動農村教育的意義,一是為弱勢者、在學習資源匱乏的地方辦學,二是希望透過教育的方式,降低台灣加入WTO後對農村帶來的衝擊。

  這個由林孝信所召集的農村型社大推動小組,以田野調查、讀書會、研討會等形式,研擬在農村推動社大學習的可行機制,本篇晏陽初學院的參訪研討,就是對其他地區農村學習的案例觀摩。

  本文提到,晏陽初1918年於美國耶魯大學畢業之後,隨即前往法國戰場參加為華工服務的工作,有感於貧窮和缺乏教育資源所導致的不識字困境,1920年返回中國後他便開始投入識字教育活動,更在1926年與友人創立「平教會」,選定河北省定縣作為實驗區。他強調平民教育應著重於農村,並獲得了大批留學生、大學生、教授、研究者和醫務人員的大力支持,開啟了這條農教之路。

  經過一連串細膩的社會調查,他們提出四大教育來改善鄉村問題,分別為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經過十一年的定縣實驗,逐漸成熟的平民教育模式準備推廣至中國各地之時,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而被迫中止。

  共產黨執政之後的新中國時期,隨著與世界經濟體系接軌,當前的中國社會看似欣欣向榮,然而其背後實際是農村經濟的破敗、失業與資源耗竭,為了賺取大量金錢,除了農民開始製造黑心產品之外,青年更是大量離鄉前往都市。

  面對農村當前的「三點問題」,專家溫鐵軍以主張「中國土地不能搞私有化」為名,聯合學者與大專學生開啟農村現況調查工作,並促成了「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設立,目前該學院仍處於摸索階段,在這情況下,原先抱著取經學習前往參訪的台灣團隊,意外的使台灣社大的經營經驗成為他們最佳的參考案例。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莊琇雯
  • 創作者
    鍾怡婷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4/09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