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快速的發展,媒體大量滲透至人們的生活之中,電視機放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可能扮演了孩子成長階段的「重要角色」。過去認為,只要有眼睛、耳朵和會識字,人人都可以接收媒體資訊,何須特別學習?對此,「媒體識讀」強調的不只是訊息內容,而是訊息載體的媒體形式是如何淺移默化的影響閱聽人的理解與感受。
早在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提出此概念,直到2002年,台灣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才出現,當中除了強調媒體素養的重要性,更強調了「公民傳播權」的概念,人們不再只是知識和生活的「旁觀者」,知與行成為不可分割的兩面。
「媒體識讀」的教授可分為四個面向:認知、情感、美學和道德,在課程的具體實踐上有幾點特色。首先,其適合與其他學門、主題共同開課,因為不能僅有媒體框架而無主題。其次,面對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媒體試讀必須要是一門「動態」的課程,打破傳統教與學的界線,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作為一個公民。最後,它必須是一種「終身學習」,因為其與生活高度的密切相關,必須隨著時代的走向持續學習。「媒體識讀」是一門對個人、媒體和社會都將帶來重大幫助的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