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大通訊》第五期第2、3版-試論社區大學中「社區」一詞的意涵

社區大學嘗試以「社區」作為執行的單位範疇,與一般的社區學院和傳統大學不同,社區學院以個人技術和訓練為目的,少以社區作為思考的策略;傳統大學以知識探討為優先,少立足在地。相較之下,社區大學真正建立在「社區」的基礎上,嘗試與社區互動。那麼何謂社區?社區大學如何成為名符其實的「社區」大學呢?筆者認為應包括整體性、特殊性、文化性、行動性,才具備了社大的社會意義。

社大應整合社區內的行政、社會、文化等資源,除了教學外,扮演地方研究中心,靈活地協調、媒合政府與民間的資源,運用社團、課程、社大工作者、師資等,回應地方問題,達成社區集體的共善,這是社大的「整體性」。每個社區的自然、人文特色不同,社大在課程安排上,應設計呼應地方產業的「特殊性」,帶著學員一起發揚社區認同,思考社區問題,成為社區居民共有的大學。若社區要超脫地理範疇,生成獨有的文化性格,如台灣各地栽植許多特色農產,這些農業景觀逐漸成為一個在地的代表符號,當社區居民共享這個共識時,社區才能擁有實質內涵,這就是「文化性」。社大應教導學生克服權威,成為積極的公民,這是「行動性」。綜合以上,社區大學應以社區為視野,全面地推展社區的文化認同,責無旁貸。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朱允農
  • 創作者
    李丁讚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0/07/01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