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雄於〈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一文中提出:探討根本問題、發展公領域、充實生活內涵,作為規劃社區大學課程的經緯,目的在於重建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進行社會內在的反省,從而為公民社會鋪路。
社區大學的創立是在初脫離長達半世紀戒嚴的社會氛圍下,著重經濟發展的社會也籠罩在擴張主義與菁英主義兩者以工具主義為基礎的脈絡之中,台灣人民仍未完全脫離威權的餘韻,對於社會參與仍較為陌生。
社區大學的發展提出「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的目標,即是一種社會重建主義的教育哲學,希望能引動台灣民眾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引動民眾探索世界、創造及參與社會。
社大運動發展以來經常強調「公共性」,然公共性並非強加於個人之上,故在公共性被建立或被創造之前,則需要先促使民眾的主體性被引動,從而才能使民眾內發的參與自身生活及社會的改造。本文黃武雄老師即是認為: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即是提供一個場域從而塑造「人與人、人與世界密集互動的環境,促使成人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的紐帶關係,進而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