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大通訊》第二十三期第三版-社區大學在社區事務中的可能角色 以學校教育的社區參與為例

本文開頭及談到社大在發展公民社會的社會定位之下,尚待許多結構性問題的解決,以此破題,談及在此情形下,社區大學除維持現狀的運作,為發展公民社會的運動持續努力外,亦可能在若干條件較利的局部領域之中開展新的運動形式與內容,進而尋求突破,為社大發展社會定位的行動持續加溫,本文即以學校教育的社區參與為例,探討社大在社區事務中可扮演的角色。

時逢教育改革的進展以及家長運動的發展,社會大眾對於學校治理機制不再停留在國家控制與市場導向的想像中,而漸意識到公民參與以及學校治理的關係,許多關心教育的教改人士及家長等在這場教育改革運動及意識形態轉型下,逐漸有更大的能動性。

而社區大學具備在地網絡,是可作為社區資源的結合者與整合者,與在地關心教育者形成社群,走向「家長參與、社區監督」的公民治理力量。而由民間公眾自主組織形成的開放性社群,彼此之間除了共同運用所長,發展參與學校治理機制的可能及社區的教育自治力量之外,彼此之間的經驗及理念對話,更可作為彼此教育觀發展及進步的動力。

本文提及的區域性家長資源中心計畫即是由社大提供所在區域家長會參與學校治理所需的地方議題及資源,發展公民參與學校治理機制的基礎,社大於此即是作為資源的結合與整合者,可謂社大在社區事務中的可能角色。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蔡君頤
  • 創作者
    李天健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2/04/01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