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蘊含人文思維的社大智多星

本文為楊志彬訪問彭明輝老師的內容整理。彭老師在剛開始思考社大公共性時,談到之前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察覺,當公部門給的經費很穩定且不少的時候,地方各樁腳開始進來分配利益,社區總體營造原先所期待的社會改革色彩便會消失。因此對社大來說,必須要結合所在區域的民間團體,社大要變成跟所有社運團體分享資源的場域。同時,也希望靠著各民間團體參與社大,來讓社大取得的資源更具公共性,社大本身已經形成一個網絡,但在員林的案例,讓他意識到員林當時的狀況沒辦法結合社運團體,因為社運團體當時對社大還在觀望狀態,原先想把社大和社區網絡重疊,但發現在員林可行性很低。

彭老師接著提到社大達到40所時,原本計畫可以有個開放大學作為社大的後盾,是國立的,且有充分的人力和資源,但考量到當時的政治現況,彭老師便再去思考終身學習法,而他認為教育部不會在終身學習法內再去規範地方政府對社大的責任,他判斷社大的維繫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上。因此,他提出學分銀行的論述,他認為如果學分銀行若推動成功,表示終身學習都可以開放到這樣的程度,而社大還提出三大領域如此具備正當性的內容,應該不需要再去阻擋社大的發展。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全促會
  • 創作者
    楊志彬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3/03/01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