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可作為文山社大以及其他社大夥伴研擬社區經營策略的參考。本文作者楊志彬指出2002年文山社大將成立「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中心」以推動課程整合及課程與社區議題的接合,本文嘗試回顧以往的社區經營策略,檢視所面對的問題與如何回應。其社區參與策略的發展歷史可分為四個階段,本文將講述前兩階段;後兩階段將於另一篇文章詳述。
文山社大社區經營策略四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社運團體策略結盟(87至88年底)、第二階段-社區發展學程發展(88年底至89年底)、第三階段-推動守護景美溪行動計畫(89年底至90年底)、第四階段-推動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中心(90年底之後)。在第一階段,因文山社大為全國第一所社大,標舉打造公民社會的理念,受社運團體高度關切與響應,將其視為以台北市為範疇的社運人才育成中心,但講師缺乏在地經驗、在地學員僅占人數一半以下,對文山議題也僅止於案例解說,在加上社區議題取向課程與公共性社團招生不理想、社運團體對於12週課程也動員疲乏,故逐漸淡出社大。而社大於88年底拜訪文山區公所、社區發展協會、社規師與里長,推出文山地方領袖工作坊,達71人次報名且成員多為社區人士,透過做中學的操作,以社區議題為教案,展現社區動力。文山社大也依應變畫新增社區專員與社區成長學程召集人,使社區經營圖像具象化,而領袖工作坊的核心成員後更成立新願景促進會,亦使文山社大、新願景促進會、社區發展協會三邊一體的合作關係逐漸成形。


